如何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今天,就让我们从“强强”(化名)和“希希”(化名)两例病例说起~
病例1
强强,3岁半男孩,进入幼儿园1月,教师频繁向家长反映强强几乎不与老师、小朋友们交流,不能理解及听从指令,上课时自说自嗨并随意走动,强强妈妈认为强强在家里和家人互动没有问题,不能理解强强上幼儿园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
病例2
希希,4岁男孩,3岁左右出现语言倒退行为,家长认为是被邻居吵架吓到了,未予重视,认为希希语言较之前已有明显进步。一次学校开放日希希妈妈去幼儿园发现孩子整节课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不看老师,不参与互动,看似很乖却让人担心,于是带来就诊,诊室内医生观察到希希不理人、不看人,明显有晃手、转圈等行为,对人对物都不感兴趣,仅对妈妈有回应。
“强强”和“希希”这两例病例均为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门诊,经过病史采集、行为观察、综合评估后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儿。
什么是孤独症呢?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大脑发育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功能,而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支持计划可以帮助改善患儿的社交技能、沟通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在幼儿园时期发现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多数在婴幼儿期间未进行系统的儿童保健体检,入园前家长认为孩子的发育不存在问题,但在上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时行为问题很快呈现出来。鉴于进入幼儿园后集体生活难以适应和表现出的行为异常,幼儿园老师在集体生活中如何识别他们与众不同的行为并及时反馈给家长,这对孩子能否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幼儿园的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来留意孤独星球的信号,具体如下:
1.社交方面的困难:孩子可能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或者不太会用眼神交流。比如:你看着他的时候,他很少看着你,很少或从不参与集体游戏或社交活动。
2.语言发展慢:有的孩子可能说话比较晚,或者说话的方式比较特别。比如:总是重复同样的话,或者说话的方式不太容易懂,说话时语调平淡,缺乏情感。
3.重复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有一些重复做的动作。比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或者特别喜欢排列玩具,对某些物品或玩具有固定且特殊的玩耍方式。
4.兴趣范围狭窄:对大多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不感兴趣,而对某些特定主题或物品表现出过度的兴趣。比如:只喜欢玩一种玩具,对其他玩具不感兴趣。
5.对感觉敏感:有的孩子对声音、触觉或者视觉上的东西特别敏感。比如:对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反应很大,不喜欢穿某些材质的衣服或不喜欢被抱,喜欢看各种灯光等。
6.情绪和行为问题:经常发脾气或表现出难以理解的情绪或有自伤行为。比如:撞头或咬自己。
7.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新技能的方式与其他孩子显著不同,可能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支持。但在某些领域,比如:自然科学、数学、音乐或艺术等,可能表现出异常的能力。
如果老师在群体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存在上面所谈到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信号,需引起重视,应积极向家长反馈问题,家长也需重视并理性对待教师对孩子行为问题的反馈,带孩子及时就诊,为孩子争取早期干预的时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代表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信息来源:儿童保健科
投稿作者:李雪琴
主编复审:左曙东
领导终审: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