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的主题:“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政府部门、家庭、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心理健康的宣传、共同治理心理健康问题、共同享受心理健康,提升大众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和谐健康安心的社会环境。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具有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效发挥个人身心潜力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在主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身在环境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影响心理健康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识别并调试才能让自己保持一个心理健康状态。
如何识别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体验:心理正常的人能适度的表现出喜怒哀惧等情绪,并且情绪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心理异常的人会出现:情绪反应过度,异于往常的兴奋或低落,想法消极、悲观,有强烈的无望甚至绝望感等另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和理解。
2.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睡眠问题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加重心理困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表现出现失眠、早醒、夜间觉醒频繁、或过度睡眠等问题。
3.行为举止:心理正常的人言谈、思想和行为符合逻辑和社会标准,而心理异常的人则出现行为异常。如:社会功能的退缩:不愿与人交流、不上学、闭门不出或者逃避特定的地点,频繁的饮酒、抽烟或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等。
4.躯体状态:心理问题往往会伴随身体上的不适,如:心慌、气短、胃痛、乏力等,这些身体症状往往没有明确的生理原因,相关的实验室检验和检查都无明显异常。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要学会自我识别,识别出情绪、身体、自我内心活动的变化,如果发现有异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节。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心健康的前提。我们需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保持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合理的安排生活的节奏。
2.培养应对压力的方式:很多心理问题最早的表现就是压力过大。如果能早早的应用一些技巧来应对压力,就可以阻止发展为心理问题。比如:学会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像冥想、呼吸训练、运动、音乐等能够有效缓解早期的心理压力。
3.寻找适当的社会支持:比如家人、朋友、同学或老师、心理治咨询师等,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感受,通过他们的帮助、支持和理解来获得内心的安宁。
信息来源:围产保健门诊
原文作者:闫璇
责编初审:陈丽
主编复审:左曙东
领导终审: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