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交替之际,宝宝们最易因气候变化感冒。很多家长会在疾病初期自行根据经验给患儿服用各类中成药治疗。而最近不少家长反映,服用了中成药后宝宝的症状似乎没有明显改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药物作用差,还是宝宝的体质问题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正确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感冒指的是因感受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外感疾病。“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常夹带其他性质的病邪,如:夹寒,则发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同时又可夹暑、夹湿、夹燥。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疾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风性开泄,风邪致病,常以恶风寒、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为主要特点;寒性收引,夹寒,则有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紧等表现;火性炎上,夹热则有发热重、口渴、面红、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或脉洪等表现;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夹暑则可能有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脉虚数等表现;湿性重浊,夹暑则常有肢体困重、酸痛;燥性干涩,易耗伤津液,夹燥则有口、鼻、咽喉干燥、口渴喜饮、干咳少痰等表现。
感邪不同则证型、临床表现、治法都有所区别,而临床中以“风寒束表”和“风热犯表”为最常见证型,鉴别两者需结合实际症状体征判断,其中较简单直观的就包括:1.恶寒重还是发热重;2.口渴与不渴;3.面色红与不红;4.脉浮紧还是脉浮数。
而实际临床中,我们可能面临的症状不限于此,例如:
风寒束表证,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饮水不多、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脉紧。常用代表方剂为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中成药可参考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等。
风热犯表证,常表现为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常用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中成药可参考抗感颗粒、银翘解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
结合以上信息,不难得知感冒后自行服用中成药效果欠佳的原因。无论是中药方剂还是中成药的使用,都是需要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下进行的。如果不辨寒热地使用中药、中成药,轻则效果欠佳,重则可能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
用药需谨慎,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信息来源:中医科
原文作者:李骁
责编初审:刘晓虹
主编复审:左曙东
领导终审:王向东
读网校对:赵皓